面對高清與智能時代網絡攝像機將面向何方?
2014年剛一如夏,濟南的氣溫就已經達到了近40 攝氏度的高溫。因為天氣太熱,高速公路旁的廣告牌都自燃了,攝像機作為視頻監控系統的最前端部件,和系統中其他產品天然承擔著不同的使命和價值,毫無疑問,從高清攝像機誕生之日起,市場對其的期望無外乎就是更高的清晰度和更多信息帶來的可挖掘業務價值,說得簡潔一點——“高清化”和“智能化”。
近年來高清攝像機編碼平臺和傳感器(sensor)器件的革新,幾乎一年一代。一方面更高性能的編碼平臺,更低照度的Sensor器件帶領中高端攝像機的功能、性能不斷增強;另一方面,通用技術門檻的降低,上游越來越多的經濟型器件的選擇,使得經濟型高清攝像機價格直線下降。回到當下,圍繞著高清攝像機,業界熱議的關鍵詞又變成了“經濟型”、“同質化”、各種熱點技術等等,這似乎是任何產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后必然會歷經的現象和也是高清已然普及化的有力證明。
隨著攝像機集成智能技術的運用,人們原本對其的期望是通過前端分析,在大量的數據中獲得有用的結構化信息,降低傳輸和存儲的成本,更重要的是釋放人眼人腦的壓力。但是由于大多數宣傳支持前端智能的方案,要么誤報率太高反而要增加人力做誤報排除,要么就是漏報率太高,導致不能放心依賴之,使得多年來,多數前端智能功能讓部分理性的客戶和集成商一直在糾結,“智能能否不要成為雞肋?”
如果我們對車輛卡口中前端智能的成功商用要素進行分析,我們不難得到這樣的結論:對工程施工有相對嚴格的規范要求,對環境補光有明確的要求和配置,專業的Sensor和車牌識別軟硬件方案,后端配套的大數據存儲和管理平臺。由此,也不難看出當前多數智能前端深陷尷尬境地的原因,試想在一款通用安防的高清攝像機上,而且還是價格還十分誘人的那些款型上,廠商宣稱的可集成多種智能功能,能好用嗎?絕大多數情況下這只能是一廂情愿。只有專業硬件平臺,加上類卡口化的方案設計,配合可控的工程要求,智能才不會是雞肋。
小結:
高清攝像機在使用環境的檢測還需進一步加強,在需要適應各種極寒極熱,暴曬、雨、雪、風、沙、雷電等環境。同時通過有效的產品功能設計降低整個系統的配置成本、實施成本和使用成本,更是一款好的攝像機突破重圍的利器,